近日,巴基斯坦最高法院发布命令,要求政府部门将乌尔都语定为国家官方语言,全面取代英语地位。最高法院表示“巴基斯坦国民不应该因为不懂英语错失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机会”。
巴基斯坦虽然是中国的全天候友邻,在中文网络上更有所谓“巴铁”的昵称,但是绝大部分中国国民对巴基斯坦各方面的了解都非常少,语言就更不用说了。乌尔都语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语言,巴基斯坦为什么要提高乌尔都语的地位呢?
小门小户的乌尔都语
依常理推断,巴基斯坦之所以要力推乌尔都语取代英语,应该是因为国民大部分说乌尔都语,而英语限于上层社会使用,因此会造成“因为不懂英语错失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机会”。但是事实上,巴基斯坦以乌尔都语为母语的人并不多。
根据巴基斯坦的人口统计,全巴基斯坦以乌尔都语为母语的人口占比不过7.57%,共1330万人,在巴基斯坦内部属于不折不扣的小门小户。与之相比,使用旁遮普语的人口达7630万,占总人口44.15%,使用普什图语的人口2930万,占总人口15.42%,使用信德语人口2480万,占总人口14.1%,都比使用乌尔都语的人口多得多。就巴基斯坦大城市而言,拉合尔说旁遮普语,首都伊斯兰堡也以旁遮普语为主,只有移民众多的卡拉奇以乌尔都语交流。
巴基斯坦民族分布,可以看出并无哪个民族有绝对优势。贵为巴基斯坦国语的乌尔都语如何落得如此境地?巴基斯坦选择这样一种少数语言作为国语是什么原因呢?
以乌尔都语为母语的人口数量相当少其实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他们在巴基斯坦是地地道道的外来户——主要是来自南亚其他地区的穆斯林移民,即所谓莫哈吉尔人。巴基斯坦自身则是由旁遮普、信德等地区组成。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像乌尔都语这样一种根基尚未扎牢的语言,在巴基斯坦使用人口比不过旁遮普语、信德语等本地语言也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至今绝大部分乌尔都母语者仍然生活在印度——印度共有5000多万乌尔都母语者,数量远远超过巴基斯坦。
虽然乌尔都语在巴基斯坦是门少数语言,但是巴基斯坦仍然选择它作为全国的官方语言。这看似难以理解的选择实际上有相当深的历史原因。
从波斯语到乌尔都语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这三个南亚次大陆的主要国家现今关系不睦,时常有各种各样的摩擦,但是历史上则处于同一个文化圈。现今壁垒森严的印巴界线在现代印巴分治前并不存在。
南亚距离中东和中亚较近,历史上很早就成为各种信奉伊斯兰教的征服者征服的目标,长期处在穆斯林的统治下。而在16-19世纪,南亚次大陆大部分区域被信奉伊斯兰教的莫卧儿王朝统治,当今的巴基斯坦也长期处于其疆界内,拉合尔在1585年到1598年甚至是整个莫卧儿帝国的首都。
从由来上说,莫卧儿王室起源自中亚突厥化的蒙古人,他们自称是帖木儿与成吉思汗的后裔。和察合台汗国王室是亲戚。“莫卧儿”一词即蒙古的意思。不过,莫卧儿王室虽然祖先是蒙古人或突厥人,但是已经深度波斯化,帝国的官方语言既不是蒙古语、突厥语,也不是南亚次大陆本地的某种语言,而是波斯语。
莫卧儿王朝外来者色彩相当浓郁,如饮食上带入了流行于波斯和突厥地区的抓饭。波斯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虽然伊斯兰征服后波斯语和其他被征服地区的语言一样,其文学语言的地位完全被阿拉伯语取代,但凭借其强大的文化力量,波斯语是整个伊斯兰世界第一个复兴的本地语言。
其后在哈菲兹、鲁米等大量用波斯语创作的大家的加持下,波斯语地位愈加崇高,尤其在穆斯林世界的东部、中亚和南亚地区的穆斯林中拥有极高的权威。莫卧儿帝国统治印度前,同样是穆斯林征服者的德里苏丹国等就以波斯语为官方语言,因此本用突厥语的莫卧儿王朝沿袭传统,在官方层面上坚持使用波斯语,甚至于当他们的亲戚——西亚的奥斯曼帝国从波斯语改用奥斯曼土耳其语时,还去信质疑表示不满。
波斯语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莫卧儿帝国的正式名(Hindustan)都是波斯语,更是带有波斯语表示“国家、地”的后缀-stan,也正因此,中国在清朝时才把当时的印度称为“痕都斯坦”。
波斯体(Nasta?līq)阿拉伯字母是乌尔都语主要使用的字体。但是正如在英国兴盛一时的法语最终没能敌过英语,清朝自始至终强调“国语骑射”,而满语却仍然持续衰落那样。印度次大陆的本土语言也并没有那么容易被波斯语取代。在长期语言接触下,帝国的上层社会逐渐以本地语言作为交流用语。这种语言以帝国首都德里地区的方言为基础,掺入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借词,并采用波斯版的阿拉伯字母书写,这就是所谓乌尔都语。而“乌尔都“这个名称则借自突厥语ordu,即“军队”的意思。乌尔都语作为文学语言开始发展,在18-19世纪,已经颇有一些使用这种语言的文学作品。
当英国将印度纳为殖民地后,如何肃清波斯语在印度的影响就成了大问题。而这时,作为本地语言代表的乌尔都语就进入了英国殖民者的视线。
1837年,乌尔都语取代波斯语,和英语并列成为英属印度的官方语言。从此这种本来有些不上台面的地方土话终于咸鱼翻身,成功在南亚次大陆彻底压倒波斯语。只是,乌尔都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好日子没有持续太长时间,麻烦就来了。
印度斯坦、乌尔都还是印地?
乌尔都语当时也被称为印度斯坦语(Hindustani)。对于英国殖民者来说,这种语言可以作为北印度通行的语言。但是这种语言却有相当强的伊斯兰色彩——不但有大量的波斯、阿拉伯、突厥借词,甚至连书写都不用印度本土的天城体字母而用波斯版阿拉伯字母。这对于占印度人口多数的印度教徒来说难以接受。对于他们来说,乌尔都语中的波斯和阿拉伯词汇只是被征服的象征,印度本土的梵语已经足够提供各种精妙复杂的高级词汇了。而且,印度本土的天城体字母显然比阿拉伯字母更适合用来书写实质上属于印度语言的印度斯坦语。
于是在印度的西北省份,掀起了要求用天城体字母书写的印度斯坦语(即印地语)为官方语言取代乌尔都语的呼声。这些呼声愈演愈烈,在某些地区甚至引发暴力冲突。1881年,印地语运动取得了重大成功——比哈尔邦用天城体书写的印地语替代了乌尔都语作为官方语言。由于印度大部分地区印度教人口占据多数,北印多数地区先后采取了类似的政策。印巴分治后,印度甩掉了穆斯林人口占主导的今巴基斯坦,终于在1950年将印地语和英语一道设为联邦政府的官方语言。
天城文书写较为繁复,速度较慢,这一点经常为穆斯林诟病。政治挂帅,语言遭殃
那么所谓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到底有多大区别?
在日常口语层面,乌尔都语和印地语基本可认为是同一种语言。语音上两者几乎相同,只是在对一些波斯借词的读音处理上有些小区别——受波斯语影响更深的乌尔都语更为追求原音,会把本土词中不存在的音/q, x, ?/等音按照波斯语发出来,而印地语人士则往往以本土语音系统中接近的/k, k?, ɡ/取而代之。语法上两者的区别也相当微小。
印地语和乌尔都语最主要的区别仍然在词汇上。它们虽然口语中的基本词相同,但是在高级词汇方面,一个主要借用梵语,一个作为伊斯兰世界的一部分借用波斯语,因此在谈论复杂高深的概念时,两者的互通度就会大大降低。
虽然从纯粹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的区别相当微不足道——它们实在太接近,算作一种语言毫无问题,但是由于信奉不同宗教的民众心态和认同问题,在今天的南亚它们已经被当作两种语言,其距离还有越拉越大的趋势。两者的关系用不恰当的比方可能类似陕西话和中亚的东干语——本为一种语言,但是随着双方隔阂的加深,采用了不同的文字,词汇上的差别也逐渐加大。这种例子在世界上并不鲜见,所谓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语/克罗地亚语/黑山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均存在类似的问题。
尽管南亚次大陆近代不少政治家,如著名的圣雄甘地主张应该恢复印度斯坦语的称谓,但现实是无论如何乌尔都语和印地语已经分道扬镳了。
由于乌尔都语独特的历史地位,今天的乌尔都语在南亚次大陆的穆斯林中扮演了之前波斯语所扮演的角色,成为穆斯林身份认同的象征。又因为印巴分治时,大批本来居住在今天印度的穆斯林移居到巴基斯坦,今天巴基斯坦上层社会很多人正是来源于这些移民。他们并不属于巴基斯坦任何的本土人群,语言上也趋向选择讲乌尔都语。
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南亚穆斯林上层语言、已在穆斯林中相当普及的乌尔都语作为国语,既可以避免选择地方语言如旁遮普语等容易引发的种种族群矛盾,又鲜明标志了巴基斯坦是伊斯兰教为主国家的特征。
每年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这个日期是为了纪念1952年2月21日为争取孟加拉语权利而游行被杀的孟加拉学生。只是虽然贵为国语,乌尔都语仍然有些命运多舛。殖民时代留下的重视英语的传统在建国近七十年后仍未能抹去,随着时光推移,英语的地位反而愈加重要。而就算作为穆斯林通用语言,乌尔都语的接受度也并没有想象得那么高——孟加拉国从巴基斯坦独立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穆斯林孟加拉人不愿被强行接受乌尔都语。由此看来,巴基斯坦最高法院的命令能收到多大成果还是个未知数。